2012夏:廣島馬自達(END)

原本預計四篇結束,卻嚴重超額的廣島馬自達球場,終於要告一段落。(作者OS:再不快點結束,

娛樂城賺錢

2015年的球場行今年能起的了頭嗎)這篇會簡單介紹一些比較零碎但個人認為值得與讀者分享的雜項,作為馬自達球場的收尾。 球場螢幕在看慣了大阪巨蛋、福岡巨蛋的超大型全電子化LED球場螢幕後,看球的胃口也不禁被養大,對職棒球場大螢幕的要求也跟著提高。而且我在每次前往新球場朝聖前,總是非常刻意的不看最近的球場文章,除了一些有關球場特殊注意事項與預防萬一的網路預約購票,我是連文字能不看就盡量少看。為的就是能給自己最大的新鮮感,以及那種無法預期的「第一次」感動。 有了這種種的設定,當終於來到最新落成的廣島馬自達球場時,對新球場大螢幕的期待是非常非常的高,想說2010後後日本所有的巨蛋螢幕幾乎都至少更新過一次,這做全新的室外球場螢幕應該是直接採用最高規格吧!而當我進入球場,終於第一眼看到馬自達球場的大螢幕時,第一個冒出的想法不是興奮,而是「怎麼才這樣」的疑惑。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想?請看下圖  以球場本身的設計,雖說螢幕在中外野正後方,必須考量打擊者視線干擾問題放在最頂端。整個大計分板的寬度也大約與12年的福岡巨蛋主螢幕接近,但馬自達球場的螢幕「只」佔計分板大約2/3,右邊還是放著非常「傳統」的老式電子比分表,以及與澄清湖、洲際(改裝前)類似的裝置。這讓我非常納悶,以當時的技術與預算,要規劃成全螢幕應該不難,為什麼廣島市政府要省這筆錢給球迷比較差的視覺享受? 這個疑惑在介紹先發球員時感覺更明顯。下面幾張是介紹主場先發球員前的當年主題動畫截圖   開場動畫雖說不及福岡巨蛋的群鷹樂團+跳傘那麼動感,仍在當時臺灣職棒之上(當然13年後臺灣這部份也開始進步) 主題動畫播放完畢,緊接著就是主場先發球員介紹:    雖說開場動畫的美感也有一定程度,比起當時看過的其他日職球場,氣勢還是弱了一截,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能因為後製設備的完備,比起臺灣球場在播放時常會看到背景的電腦畫面的陽春感,馬自達球場還是強的多。但球場螢幕的解析度遠遠不及福岡與大阪兩座巨蛋的主螢幕,大概與今年改裝的洲際球場或桃園球場右外野螢幕差不多。為何日本最新落成的球場,在球場大螢幕的規劃設計卻相當過時?這個疑惑在我12年結束球場紀行回國後一直放在心上,

bet365

直到前陣子為了準備撰寫馬自達球場收集相關資料時,無意中發現這張照片,這才讓我想到當初設計者的可能想法。  圖片來源:wiki  根據我找到的資料,老廣島市民球場的計分板至少經過三次變更,最近一次的變更是在1993年,這次改裝最大的重點就是把計分板從純手工手寫改成電子顯示,以及新增電子大螢幕。這也是老廣島球場停用時的計分板設置。看到這些資料後,我才明白新球場設計者的用意:雖說現在大家都稱為馬自達球場,但這座球場真正的意義是「承繼」廣島市民球場的「第二代」。為了盡可能表現出「傳承」的意義,除了飲食攤位保留位置給老市民球場的原有攤商。視覺上最明顯也最有感的,就是球場大螢幕。因此寧願犧牲一些視覺效果,也要讓廣島市民來新球場看球時,第一眼就看到「恩!看到這座計分板,果然是老市民球場的繼承者」,可以更強化老在地鯉迷對新球場的認同。  翻攝自職業棒球第一期  講到這個,一些老球迷應該開始有感了吧,

熊貓體育

是的,講到這裡,就忍不住想到已經拆除16年的老臺北球場那座古老但讓人懷念的手寫球員計分板,雖說這種「傳統」勢必會因科技演進走入歷史,但我們這些擁有蓋球場資源的、高高在上的長官以及只會偷改設計來替自己省成本還會擺爛的建設公司董事長們,真的知道什麼叫做「傳承」嗎(不只棒球,而是在各個方面) 兒童的夏日祭典 如果想要瞭解棒球迷的資歷與程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棒球裡面非關球賽與技術」的相關問題發問,大概問個三題,就能知道這個球迷的看球資歷與投入程度。但……這個只有在美日韓有用,臺灣因為經過幾次「大清洗」,幾乎每一次都是造成全面性的單一世代球迷就此遠離球場,因此在臺灣球場要找到真正持續看球超過十五年且從未淡出過的球迷,很可能只有個位數百分比。這與美日兩國的球迷構成大相逕庭。而這個差距,在球場感受更明顯。 以日本來說,我所參訪過的球場,最能感受到這種「歷史傳承的」,第一是甲子園,第二卻是廣島馬自達球場。 為何我會給最「菜」的球場排第二,

戰神賽特攻略

我12年環繞球場主通道一週所看到的一些光景,可以說明原因。 第一個,是前兩篇寫過的一樓玄關復古休憩區,

魔龍傳奇試玩

這裡不贅述。  第二個,在外野主通道過了臥舖席後,有一段用竹子組成,自然形成可以遮陽又透風的大型屏風(就是無法遮雨),設計寬廣的環場主通道,雖說有視野遼闊,全無阻礙的優點,要說缺點的話,就是在沒有內野看臺遮蔽的部分,完全沒有遮陽空間,馬自達球場在這裡用了代表東方風情的竹子當遮陽棚,是非常別緻的設計。  在中央計分板往一壘那端,則是用竹子搭了很長一段的頂棚與站立休憩區,在炎炎夏日中帶來幾許涼爽感覺。  竹子在我們傳統美學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視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最先進的西式運動場館中,

娛樂城比較

放入代表東方美感的代表物品,這也看出馬自達球場與廣島球團都試圖做出東西文化並存且不相排斥的可能性,而非一味的追求所謂的美式風格。 最後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許我進場的日子是日本的暑假期間,並非長期固定活動,但我在剛進入左外野時,聽到右邊充斥著滿滿的清脆笑語,讓我忍不住把目光轉往右邊一看:  雖然設備有點「現代化」,色彩有點鮮豔,這個景象卻是我在日劇看到無數次的場景:充滿童趣笑聲的夏日祭典。在這裡要說明的是,日本人大部分的祭典,比較類似臺灣的夜市,只是並非每天或每週固定日子舉辦,通常是特定節日才有。在這種祭典,有許多充滿童年回憶的遊戲,如撈金魚、棉花糖、射飛鏢、烤魷魚等等年下專屬的遊戲、小吃。而這種屬於在地專屬的娛樂,我卻意外在球場看到。  當天是大太陽,氣溫超過30度,沒有冷氣也沒有電扇,顧攤位的大人只能不斷的拿毛巾擦汗,但小朋友完全專注在遊戲中,忘了炎熱,也忘了時間,就是專注的在玩。  內野靠三壘那側,雖然沒有同樣的祭典攤位,卻有更清涼的超大型冰雕鯨魚,只見好奇的小朋友,充滿著好奇一直摸著冰鯨,既消暑又得到視覺上的驚嘆,將來小朋友可能會忘了是哪年哪天到球場,但對於這之巨大冰鯨的視覺與觸感,一定會一直記得,而且跟棒球、廣島等關鍵自建立連結。  這天馬自達球場湧入幾近爆滿的球迷,不像中職的比賽會有某段時間通道人很少,在比賽的任何時段,主通道都塞著滿滿的廣島球迷,有的是排隊買東西、有的是上廁所,而且不分年紀、性別,都有穿著應援服的廣島球迷在通道間穿梭  或許是我來的日子碰巧對了,那天我看到的廣島馬自達球場裡面的「人」,似乎「不僅僅」是來看自家球隊出賽,更像是參加由廣島鯉魚球團主辦的一場夏日祭典。一種從戰後廣島市民就開始進行,一直延續到現在,傳承不斷的一種「傳統」(要說球迷文化也成)。這幾年臺灣職棒的球場活動逐漸擺脫固定模式,出現各類更活潑的「趴」,這自然是好事,但是否能夠在時間的滾動下,形成屬於臺灣自己,無法取代的獨特看球文化並不斷傳承,目前還言之過早。  因為要趕回大阪,這次沒能呆到比賽結束就先行離去,趕在末班地下鐵前成功抵達心齋橋過夜,並準備2012夏紀行的最終日。我的日本球場紀行2005 啟程之前 2005:出發&初抵東京巨蛋 2005:東京巨蛋(2)野球博物館 2005:東京巨蛋(END)門可羅雀的巨蛋球賽 2005:千葉海洋球場:2%的不足? 2005:西武巨蛋:困境中的病獅與十年前的美好  2005:初訪神宮球場之見證大學棒球新紀錄 2005(END):浦和球場&最後的不愉快  2012 2012夏:抵達&大阪巨蛋(1) 2012夏:大阪巨蛋(2):起伏的「蛋」史與消失球隊的懷念洋將 2012夏:大阪巨蛋(3):腹地有限的侷促空間感 2012夏:大阪巨蛋(END):Ichiro與歐力士的昔日榮光 2012夏:甲子園(1)初次朝聖 2012夏:甲子園(2)首次觀賽 2012夏:消失的大阪球場、南海鷹、與宮部美幸 2012夏:二訪甲子園之錯過的藤浪&日本看病記 2012夏:新幹線初體驗&我的行程安排 2012夏:福岡巨蛋(1)鷹城的動線 2012夏:福岡巨蛋(2) 2012夏:福岡巨蛋(3) 2012夏:福岡巨蛋(4)完善多元的大螢幕應用 2012夏:福岡巨蛋(END)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1)路面電車、廣島燒與(前)市民球場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2)原爆館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3)路面電車、差點MISS的現場購票​ 2012夏:廣島馬自達(4)新球場內的懷舊​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5)「美式球場」的三要素​ 2012夏最終日:甲子園阿爾卑斯看臺 番外篇球場紀行番外篇:從日職球場看桃園球場的護網與欄桿設置 球場紀行番外篇:從日職球場BOX-SEAT位置看桃園新用餐區 2012夏番外篇(1):王貞治棒球博物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1)簡介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2)我的甲子園前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3)我的甲子園中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4)我的甲子園後編之網路年代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END)熱血的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