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兩天一夜的超精實「大阪-福岡-廣島」來回行,在實質已經是本次球場紀行最終日(已過午夜十二點)才梳洗完畢的我,才開始思考原本設定為預備+放鬆日的旅程最終日該如何進行。想到這次旅行最大的失誤,
賓果賓果
就是第二天首度前往甲子園朝聖時,為了省錢坐在免費的外野,卻因低估熱門比賽的人氣度加上急性痛風來襲導致行程大亂,也沒能一睹整修後的甲子園內野景象。因此便決定天亮後三訪甲子園,一定要看看甲子園內野的景象! 來到日本已經第七天,該摸熟的都已經摸熟,因此我把鬧鐘調的稍晚一點,大約九點鐘才起床,簡單梳洗後,拿起已經事先整理好的輕裝背包(主要行李在獲得主人同意後,寄放在第一次住宿的旅館~整整三天)直接搭地鐵紅線到梅田從南出口出站,連阪神電鐵的標示都不需要確認就直接買票前往甲子園。
來到景色熟悉,甚至有點厭煩(笑)的甲子園球場,今天的排隊人潮比起那天大阪桐蔭的超爆滿要好多了(見上圖),但還是有幾個入口有幾十人的隊伍,如果是其他日子我就沒差,但我今天下午要趕飛機,最多也只能待到中午,這時看到旁邊有個售票口完全沒人,而且看樣子應該還可以購買(那幾個排隊的售票口都是暫停售票狀態)心想反正無魚蝦也好,有進去總比沒進去強,
福娃捕魚
於是就在那個售票口買了張票進去。 注意到了嗎?日本雖然使用假名,球場售票時「內野」、「外野」、「指定」、「自由」都是使用漢字,但這個座席名稱全部使用假名。如果又不會唸假名發音,要怎麼判斷?還好下面有一排漢字補充說明「學校應援團席」,看到這裡,常看日本棒球資訊的朋友應該很快就知道那些假名大概是怎麼發音。是的,這就是甲子園有名的「阿爾卑斯看臺」。
阿爾卑斯看臺之所以得名,是1929年岡本一平在看到夏甲比賽時這座看臺坐滿身著白衣的觀眾後,寫下「那高聳而美麗的,是如同阿爾卑斯山的看臺呢,上頭彷彿有萬年的積雪」這樣優美的詩句而得名。而左右各一座的阿爾卑斯看臺,也成為甲子園參賽學校應援團與所屬地方父老為自己家鄉球隊加油吶喊的專屬區域。成為日本高校棒球文化最重要的象徵之一。
阿爾卑斯看臺的出入口有三處,其中兩個主出入口位置較高,一出來往下看就會發現整個看臺的坡度與高度都十分驚人,真的很像從山頂俯視縱谷一般。
才待了五分鐘,就知道為何大部分人寧願排隊等間隔一段時間固定釋出的內野席,甲子園有名的大遮棚「銀傘」遮蓋的範圍,並不包括阿爾卑斯看臺。所以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頭,坐在阿爾卑斯看臺的觀眾唯有直接承受。也只有為深具認同感的自家學校以及真正狂熱的球迷,才會選擇坐在阿爾卑斯看臺。(當然,
歡樂捕魚
也包括趕時間無可選擇的我) 跟其他球場相比,甲子園球場的通道並不算寬敞,雖說這次改裝已經新增若干橫向走道,實際走一趟仍覺不便,不難想像改裝前的甲子園要離座去上廁所或買東西有多不方便。
不同於其他較新的球場,甲子園球場在區域分隔上非常「古典」,阿爾卑斯看臺與內野主看臺中間設置一道非常高的柵欄,除非有練就武俠小說一躍超過五公尺的輕功,一般人想直接越界幾乎不可能。
臺灣球迷對日本甲子園高校棒球文化最感興趣的,應該就是獨特的團體應援方式。尤其是夏季甲子園,全國四千餘所有棒球隊的高校,每年只有49隊可以如願,競爭率幾乎是100比1。雖說日本四千多所學校絕大多數都是類似南區高中棒球聯賽(SSBL)或北區高中冬季聯賽在臺灣屬於「乙組」甚至「丙組」強度的球隊,但要在單淘汰賽制維持不敗獲得地區冠軍進軍甲子園,仍是極難的挑戰。也因此不管是多次參加的名門(如大阪桐蔭)或校史首度進軍的甲子園菜鳥,都是全校甚至地方總動員群集阿爾卑斯看臺,就是因為參賽資格實在得來不易。
這種應援文化加上了「地方」因素後,讓甲子園青棒逐漸轉化成兩種「對抗」:場內是棒球員用球技真槍實彈拼戰;場外戰場則是位於球場兩側的阿爾卑斯看臺。在這裡要拚的是學生對母校的向心力、地方對學校的支持與宣傳等等。因此在甲子園電視轉播中,一定會專程到兩邊的阿爾卑斯看臺採訪應援團或球員家屬,這已經成為甲子園轉播的特色。
這張本來要拍叫賣妹妹的照片,卻不小心把左邊那位仁兄給入鏡。如果常看夏甲轉播的朋友,應該會覺得很眼熟。沒錯,他是這幾年專門負責場邊應援團採訪的記者(名字我忘了),在拍攝的當下,我看到他不斷的左右跑來跑去,到處試圖找尋適合採訪的對象與題材。
跟在記者後面的攝影VJ與助手。整個甲子園比賽期間,
5298線上娛樂城
每一場比賽他們都必須冒著烈日或風雨跟著記者的腳步,拍攝每一位受訪者,讓這些影像成為參賽球隊永遠留存的紀念,對於這些輔助棒球文化成形的一份子,我個人是深深感佩。 要讓數百甚至上千人能夠有默契的呼喊加油口號,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負責帶領應援口號的幹部,必須準備各種輔助工具,比如超大型的口號提示看板,就是不可缺的重點道具。
這天會在內野出現排隊等候買票的人潮,主要還是因為當天第二場進行的比賽,後攻的桐光學園有位在我出發前兩天,讓日本球界為之轟動的一位投手。先發第七棒‧松井。 從1992年開始,「松井」這個姓在日本似乎就成了「棒球好手」的代名詞。光松井秀喜與松井稼頭央兩位均曾挑戰MLB的選手就已經足以光耀松井一門。在2012年,又突然冒出一位新的「松井」,這位當時就讀桐光學園高二的小朋友,名喚裕樹,在夏甲第一次出場,完封勝也就算了,一不小心就送給對方22張老K,
百家樂
這中間還一度煞車不止的連續10K。就是因為這種過火的表現,當這位松井小朋友第二次出場時,光芒暫時壓過尋求春夏連霸的大阪桐蔭王牌投手藤浪晉太郎。(下面的影片為球迷在22K當天的自拍,如果想看更精彩的22K影片,請點這裡) 影片來源:eikanwakimini 當看到松井裕樹出場時,我也很興奮的衝到看臺底下,想拍個幾張留作紀念,卻沒注意自己的數位相機經過幾年,技術早已過時,雖然很努力的拍,卻只能拍到超級小一張。 這裡說個小插曲,當我在底下準備待命搶拍松井時,我座位後方有幾個小朋友,在那裡非常活潑的聊天。因為實在很可愛,雖說聽不懂她們在講什麼,還是拍了幾張照片紀念。後來離開前,好像場邊的轉播組有採訪到她們幾位,卻不知與場上的那位球員有關?
待了一陣,因為實在太熱,因此決定不等比賽看完就先行離去。在離開前,看到初訪甲子園那天有個空盪盪的白色木頭架子,
場中投注
上面已經掛滿了這屆甲子園參賽學校的校棋,甚是壯觀。 離開甲子園後,先回到道頓堀一帶走走,順便去黑田市場隨便逛逛,處理完午餐後先到新今宮的旅館領回全部行李,整理完畢後利用JR PASS順利前往關西機場,在候機室的大電視還繼續轉播當天的甲子園實況。下午五點左右登機離開日本,結束這次2012的日本球場紀行。
恩……雖然2012的主要行程都寫完了,但2012的球場紀行還沒完全結束,之後還有幾個番外篇。等這幾個番外篇搞定後,2012系列才算結束,開始2015的旅程。我的日本球場紀行2005 啟程之前 2005:出發&初抵東京巨蛋 2005:東京巨蛋(2)野球博物館 2005:東京巨蛋(END)門可羅雀的巨蛋球賽 2005:千葉海洋球場:2%的不足? 2005:西武巨蛋:困境中的病獅與十年前的美好 2005:初訪神宮球場之見證大學棒球新紀錄 2005(END):浦和球場&最後的不愉快 2012 2012夏:抵達&大阪巨蛋(1) 2012夏:大阪巨蛋(2):起伏的「蛋」史與消失球隊的懷念洋將 2012夏:大阪巨蛋(3):腹地有限的侷促空間感 2012夏:大阪巨蛋(END):Ichiro與歐力士的昔日榮光 2012夏:甲子園(1)初次朝聖 2012夏:甲子園(2)首次觀賽 2012夏:消失的大阪球場、南海鷹、與宮部美幸 2012夏:二訪甲子園之錯過的藤浪&日本看病記 2012夏:新幹線初體驗&我的行程安排 2012夏:福岡巨蛋(1)鷹城的動線 2012夏:福岡巨蛋(2) 2012夏:福岡巨蛋(3) 2012夏:福岡巨蛋(4)完善多元的大螢幕應用 2012夏:福岡巨蛋(END)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1)路面電車、廣島燒與(前)市民球場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2)原爆館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3)路面電車、差點MISS的現場購票 2012夏:廣島馬自達(4)新球場內的懷舊 2012夏:廣島馬自達球場(5)「美式球場」的三要素 2012夏:廣島馬自達(END) 番外篇球場紀行番外篇:從日職球場看桃園球場的護網與欄桿設置 球場紀行番外篇:從日職球場BOX-SEAT位置看桃園新用餐區 2012夏番外篇(1):王貞治棒球博物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1)簡介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2)我的甲子園前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3)我的甲子園中編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4)我的甲子園後編之網路年代 2012夏番外篇:甲子園歷史館(END)熱血的2006年,